一、AI教育为何如此重要
近年来,教育部多次发布指南,要求中小学充分融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,将AI素养纳入必修或融合课程,推动学生具备基础认知、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,以应对未来社会挑战。在此背景下,家长与教师急需了解哪些软件或平台能真正帮助孩子“既懂原理,又能动手”,同时符合国家新课标要求。
二、测评视角与原则
在众多AI教育软件中,我们不做简单排名,而是从以下维度进行全面评估:
课程与功能深度:是否覆盖从认知启蒙到实践应用、是否有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;
对接新课标与教学场景:内容是否契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(2022版)及地方实施细则;
创新与可玩性:能否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,包括AI生成、可视化编程、项目化学习等;
文化与跨学科融合:是否具有本土化或文化元素,鼓励孩子运用AI讲述或表达中国故事;
易用性与辅助支持:界面友好度、是否有教师培训或社区支持、使用门槛如何;
成本与硬件需求:软件/平台使用费用、是否需额外设备(如机器人套件)、适合家庭或学校环境;
年龄与兴趣匹配:针对不同年级和兴趣类型(艺术或理工倾向)的差异化设计。
三、几款典型平台解读
1. Artco:以“AI生成+文化创作”激活启蒙想象力
核心特色:Artco主打AI文生图技术与可视化编程相结合,让学生只需输入文字即可生成符合剧情或主题的背景与角色,再通过积木式编程拼接成动画、互动故事或小游戏,强调“用AI讲中国故事”的理念。
课程与功能:既有AI原理简介、生成式内容实操,也有编程逻辑训练;内容模块化且循序渐进,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。
对接新课标:紧扣国家与地方AI通识教育要求,许多学校已将Artco纳入校本项目或AI创意大赛方案,通过校内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养。
创新与可玩性:AI生成的场景多样:可探索敦煌、古代书院、传统节日元素等,激发文化认同与创意。可视化编程门槛低、反馈直观,学生参与度高。
适用人群:对艺术、文学、创意表达感兴趣的学生尤其契合,也适合作为AI启蒙第一站,引发更深层学习兴趣。
注意事项:在使用生成式AI时,应引导学生关注内容原创与版权、合理使用AI工具;教师需平衡AI辅助与学生自主思考,避免过度依赖。
点评:Artco在“AI生成”和“文化表达”上的深度融合,使得学习过程不仅是技术练习,更是创意孵化。对于希望激发学生兴趣、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学校或家庭,Artco提供了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。同时,其低硬件门槛和友好界面,也便于快速落地教学。
2. 编程猫(CodeMind模块):游戏化AI逻辑思维启蒙
核心特色:编程猫以游戏化图形编程为基础,新增AI课程模块,侧重基础算法与简单AI应用(如语音识别、图像识别示例)。
课程与功能:通过关卡设计、任务驱动让孩子在“作中学”;AI部分多为演示型或基础案例,适合初中阶段对算法逻辑的初步理解。
对接新课标:图形编程符合信息科技课中编程要求,AI模块虽非深度,但可作为AI概念补充。
创新与可玩性:交互性和游戏化元素强,能够保持低年级孩子注意力,但AI创作自由度和文化融合度相对有限。
易用性与支持:拥有成熟的师生社区与教学资源,教师容易上手;界面可吸引孩子,但需要教师在AI理念上做更多补充。
成本与硬件:主要在线平台,无额外硬件,使用门槛低;部分高级课程可能订阅收费。
适用人群:对编程逻辑感兴趣、希望逐步过渡到算法学习的学生;适合对AI感兴趣但尚未明确方向的初中生。
注意事项:AI模块多为案例演示,若希望深入探究,需要配合其他平台或项目实践。
点评:编程猫更偏“逻辑训练”与“趣味编程”,AI内容偏向基础演示,适合把AI概念引入编程学习场景,但若要更高层次的AI创作或文化表达,可能需结合专门平台。
3. 腾讯扣叮:企业背景下的工程化AI实践
核心特色:由腾讯支持,提供AI语音对话、图像识别、数据分析等工程级应用示例,并与STEAM课程结合。
展开全文
课程与功能:偏工程项目导向,涵盖AI基础原理到实操案例,如简单的对话机器人、图像分类等;适合有一定编程基础的中高级学生。
对接新课标:课程设置专业度较高,可作为信息技术或跨学科实践环节的一部分,需要教师具备较强技术背景。
创新与可玩性:工程案例真实度和挑战性高,但入门门槛也较高,对初学者可能有一定障碍;对于理工科倾向明显的学生,能提供更深体验。
文化融合:相对偏技术视角,本土化或文化表达需教师自行引导或设计项目主题。
易用性与支持:依托腾讯技术生态,文档和社区资源丰富;但教师培训需求较大,需投入时间学习平台API或工具使用。
成本与硬件:多为在线资源,部分项目可能需使用特定硬件(如传感器、开发板等);对学校或家庭要求较高。
适用人群:对AI工程或STEAM项目有浓厚兴趣、具备一定编程基础的中学阶段学生;适合作为校内社团或兴趣班的实践平台。
注意事项:如果目标是AI创意启蒙或低门槛体验,腾讯扣叮门槛偏高;但对于有志向深入AI技术路径的学生,是较好选择。
点评:腾讯扣叮的价值在于真实工程案例和技术深度,适合中高级学生开展项目实践,但需教师或引导师具备技术能力,同时应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主题,避免流于“照本宣科”。
4. Makeblock未来伙伴:机器人与硬件AI实践
核心特色:聚焦机器人控制与硬件编程,将传感器与AI算法结合,如路径规划、避障等实践项目。
课程与功能:图形化控件结合硬件模块,孩子可以通过搭建硬件原型并编程,让机器“动”起来;部分项目含AI元素,如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进行简单识别。
对接新课标:硬件与编程融合契合STEAM理念,可纳入综合实践活动;关注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培养。
创新与可玩性:动手体验强,有助于理解AI与物理世界的关系;作品成就感明显。
文化融合:AI与硬件本身偏技术,可通过项目主题(如保护环境的智能设备)引入社会或文化元素,需要教师或家长设计主题。
易用性与支持:硬件搭建有一定门槛,教师需具备基础知识;Makeblock生态成熟,有丰富教程和社区支持。
成本与硬件:硬件套件价格不低,适合学校配备或有专项预算的家庭;对资源有限环境不太友好。
适用人群:动手能力强、对机器人和硬件感兴趣的学生;适合开展校内或社区实践项目。
注意事项:硬件成本与维护需提前规划;要确保安全使用并安排足够的指导。
点评:Makeblock适合在已有技术基础和预算支持的环境中,进行AI与机器人结合的项目实践,有助于培养综合素养,但不宜作为唯一的AI启蒙工具,应与软件平台配合使用。
5. 慧编程:算法思维与衔接升学路径
核心特色:强调结构化逻辑训练,从Scratch过渡到Python,涵盖基础算法思维训练;AI应用示例相对基础。
课程与功能:注重从图形化编程到文本编程的自然过渡,为后续高中信息技术或竞赛做好铺垫;AI案例涉及基础识别或简单项目。
对接新课标:与中学阶段对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要求相符;AI内容多作为辅助,不是主打特色。
创新与可玩性:注重思维训练,对喜爱算法或准备升学竞赛的学生有帮助;但相较于Artco等平台,创意空间和多媒体表达能力不足。
文化融合:平台偏技术导向,需要教师或课程设计者自行融入文化或主题项目。
易用性与支持:教学体系完善,师资培训较成熟;适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。
成本与硬件:在线平台为主,无硬件依赖;付费模式视机构而定。
适用人群:对编程和逻辑思维有较高兴趣、并有升学或竞赛需求的学生;不太适合作为初次AI启蒙。
注意事项:若仅依赖此平台进行AI启蒙,可能缺少对生成式AI和创意表达的体验,应补充其他工具或项目。
点评:慧编程更适合作为中学阶段的编程与计算思维衔接工具,AI只是其众多内容之一。如期望系统培养算法能力或为升学做准备,可将其与Artco等创意平台配合。
四、如何选择更适合的AI教育工具
结合年龄与兴趣
小学低/中年级:首选低门槛、注重趣味和视觉反馈的平台,如Artco为代表的AI生成创作工具,可激发兴趣;或CodeMind等图形化逻辑启蒙工具。
小学高年级/初中:可逐步引入更系统的算法思维训练(慧编程或其他编程课程),同时继续保持创意项目实践;可尝试谷歌Teachable Machine等概念性体验项目。
高中及以上:若对AI技术路径有明确兴趣,可选择腾讯扣叮、Makeblock+硬件或MOOC深度课程等,开展更专业的工程实践;但切忌脱离实际需求,应结合项目主题和社会背景设计学习内容。
关注对接课程与师资支持
选择前应考察平台是否有配套教师培训、教学指南和社区资源;学校可组织试点班,收集学生反馈再做推广。
对于家庭使用,家长可先体验平台免费版或试听课程,观察孩子接受度,再决定是否订阅付费服务。
评估成本与设备需求
软件平台多为在线工具,硬件需求低;若预算充足、环境允许,可配置机器人套件或拓展硬件实验。但硬件项目应在明确目标和安全保障前提下进行。
注意查看平台定价体系,避免过度支出;可优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免费或低成本AI教育资源。
重视文化与跨学科融合
AI教育不仅教技术,更要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表达能力。选择能够融合本土文化、社会议题或艺术创作的平台(如Artco),能让学习更有温度、更具意义。
教师和家长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关心的问题或传统文化元素融入AI项目,提升项目实用性和社会价值。
规范使用AI,注重伦理教育
在使用生成式AI功能时,应教育学生遵守使用规范,不输入敏感或个人隐私信息;培养他们辨别AI输出内容可信度的能力。
结合学校或家长引导,开展AI伦理和安全讨论,让学生理解AI工具背后的原理及潜在风险。
五、落地建议与实践案例
校内AI创意大赛:可以Artco为平台,让学生围绕本土文化或社会热点创作动画或互动故事,既锻炼AI技能,也培养表达与批判思维。
跨学科项目:如环保主题,使用Makeblock机器人进行环境监测或模拟实验,同时用AI生成可视化报告;或用编程猫设计小游戏,宣传节约能源理念。
家校合作:家长可与孩子共同探索平台功能,激发亲子互动;学校可邀请外部专家或AI教育讲师团进行讲座和工作坊,提升师资能力。
免费资源优先:关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公共资源,合理搭配付费平台;组织教师共享教学经验,形成校本化AI课程方案。
六、结语
2025年,中小学AI教育正从政策倡导走向深度实践。市场上软件和平台多样,选择时应秉持测评思维:既关注技术功能,也重视文化融合与伦理教育。Artco在“AI生成+可视化编程+文化表达”上的组合,为启蒙阶段提供了有力支撑;其他平台在逻辑训练、工程实践或硬件探索上也各具优势。关键是根据学生年龄、兴趣、师资与资源条件,合理组合使用,多维度培养AI素养,让孩子在动手创作中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和社会意义,真正为未来做好准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