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伍子胥引吴国灭了自己的祖国,史书却从不称他为楚奸?

分类: 365bet赌场手机投注 发布时间: 2025-11-19 21:38:02
作者: admin 阅读: 3078 | 点赞: 484
为什么伍子胥引吴国灭了自己的祖国,史书却从不称他为楚奸?

楚国当时正处于与晋国的争霸之中,国家内外局势稳定,经济也有所复苏,然而,平王一时的欲望却断送了这一切。伍子胥忍辱负重,历尽艰险,最终逃到宿敌吴国,并很快获得吴国公子阖闾的支持。阖闾与伍子胥合作,策划了吴国的复仇计划,并雇佣了勇士专诸刺杀了吴国前任国王僚,这便是著名的“鱼肠剑”故事。随着阖闾邀请孙武担任吴国大将,伍子胥与孙武成了吴王的左右手,吴国实力猛增。公元前506年,吴国联合孙武带领大军发起了对楚国的全面进攻,结果五战五胜,成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。此时,楚平王早已去世,楚昭王带着朝臣四散逃亡,最终靠着忠臣申包胥的呼救,才得以借得秦国援军,才勉强驱逐了吴军,保住了楚国的命脉。否则,楚国很可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灭亡。

然而,伍子胥的复仇之路并未就此结束。在攻占郢都之后,他没有犹豫,一心报仇。他亲自带领士兵掘开楚平王的陵墓,用铁鞭狠狠抽打腐朽的尸体三百鞭,直到骨头化为灰烬。这一场景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刖尸报仇”的典型事件,彻底释放了他心中的仇恨。此时,尽管伍子胥的举动可以说是十分狠烈,但奇怪的是,没有任何楚国人称他为“奸贼”。即便是与伍子胥有过深厚交情的申包胥,在得知楚国覆灭后也只是悲叹:如果伍子胥能让楚国灭亡,我也能让楚国复兴。申包胥并没有批评伍子胥复仇不当。楚昭王在求援得到秦国军队帮助后,勉强驱逐了吴国,虽然安定了国内局势,但也未曾发布诏书称伍子胥为“叛贼”。从侧面看,这一切似乎并非单纯的国家仇恨,而更多是私人恩怨的延续。

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,可能在于春秋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结构。那个时代的君臣关系尚未固化,贵族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较近,权力并不完全集中在贵族手中。春秋时期,普通百姓的上升空间较大,许多世家大族并不像后来的清朝或明朝那样顽固守旧,贵族与寒门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。举个例子,《曹刿论战》中的曹刿只是普通百姓,却敢批评国君“肉食者鄙”,这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。春秋战国时期,普通百姓与贵族在政治对话中仍有话语权,百姓的意见可以影响国家的决策,尤其是对国君的指导性意见。那时,封建国君的地位并未如后代那般神格化。

因此,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与楚平王之间的冲突,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和家族的仇恨,而非国家之间的敌对。伍子胥的复仇行为,更像是为了替家族复仇,而非推翻楚国的王朝。春秋时期,忠臣为父报仇是一种被视为正义的行为,类似“为父绝君,而不为君绝父”的理念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正确。君视臣为手足,臣视君为腹心;君视臣为草芥,则臣视君为寇仇。这种情感的投射,也帮助了伍子胥的复仇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理解,甚至有部分人认为他复仇得当、义不容辞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